水性漆替代后,谁来解决内饰件掉漆问题?
一、环保倒逼:水性漆替代已成定局
在环保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,汽车行业作为制造业的重要分支,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环保转型压力,而涂料领域的变革更是其中的关键一环。
从法规层面来看,国内 “双碳” 目标明确要求降低各行业碳排放强度,而汽车涂料作为 VOCs(挥发性有机化合物)的主要排放源之一,其环保升级已箭在弦上。政策层面更是给出清晰指引:《“十四五” 工业绿色发展规划》明确提出,要大力推广低(无)挥发性有机物含量的涂料、油墨、胶黏剂、清洗剂等产品,从源头减少 VOCs 排放;生态环境部发布的《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方案》则进一步细化要求,明确将 “水性漆替代溶剂型涂料” 作为汽车制造业 VOCs 治理的核心举措之一。在海外,欧盟“绿色协议”要求汽车产业链在碳排和有害物质排放上显著削减,车企必须在供应链中全面推进环保工艺。
从市场数据来看,水性漆的替代趋势已十分明朗。根据中研网数据显示,2023年中国水性涂料(包括水性油漆)市场规模达2675.9亿元,同比增长7.9%。预计2025-2030年复合增长率(CAGR)将保持在8%-10%。全球市场方面,2023年水性涂料市场规模达5493.73亿元,中国占比提升至35%。
种种信号表明,水性漆替代溶剂型涂料已不是选择,而是必然趋势。
二、核心痛点:水性漆 “粘不住” 塑胶内饰
然而,水性漆的大规模应用,却给汽车内饰件生产带来了新的难题 —— 掉漆问题频发。汽车内饰件多采用 ABS、PP 等塑胶材质,这类材质表面极性低、亲水性差,而水性漆以水为溶剂,与塑胶表面的相容性本就较弱。在实际生产中,即便采用传统的底涂、打磨等预处理工艺,仍难以解决根本问题。
传统解决方案的局限性进一步凸显了矛盾的尖锐性。
目前行业内常用的底涂工艺,不仅需要额外添加大量化学助剂,增加了生产成本,还会产生新的 VOCs 排放,与环保转型的初衷相悖;而物理打磨方式则容易破坏塑胶件的表面平整度,影响内饰的美观度,且对于复杂结构的内饰件,打磨难以覆盖所有区域,导致处理效果不均。在水性漆替代成为必然的背景下,如何突破塑胶内饰件水性漆附着力不足的瓶颈,成为车企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。
三、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解决方案:真空氟化表面处理设备破局
依托 30 余年真空表面处理经验,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研发的国内首台真空氟化表面处理设备,从根源上解决了水性漆与塑胶表面的附着力难题,核心优势聚焦三点:
1. 直击根源:让水性漆 “粘得牢”
通过创新氟化改性技术,利用氟化气体与塑胶表面分子发生反应,在不破坏基材的前提下,直接改变汽车饰件塑胶表面分子结构 —— 使其提升极性与亲水性,让水性漆能均匀铺展、紧密附着。
2. 长效保障:让内饰件 “更耐用”
氟化改性后,塑胶表面会形成一层致密氟化膜:既能阻隔水汽、油污侵蚀,又能提升抗老化、抗刮擦性能。经第三方检测,处理后的内饰件寿命显著延长,车企售后成本大幅降低。
3. 灵活适配:复杂件 “也能处理好”
可灵活调控氟化气体浓度、处理温度、时间等参数,无论是 ABS、PP、PC 等不同材质,还是仪表盘(大型件)、按键(小型精密件)、带凹槽的复杂结构件,都能实现全区域均匀处理,适配车企多样化生产需求。
4、不止于汽车:多行业适用价值深化
除上述与核心优势结合的应用场景外,设备在各行业的价值还可进一步延伸:
汽车行业:助力汽车内外饰塑料件提升品质,满足欧盟严苛环保标准;
化工领域:增强化工设备中塑胶部件的耐腐蚀性与稳定性;
电子行业:提升电子元件塑胶外壳的稳定性与防护性;
包装行业:优化包装薄膜的阻隔性能与印刷适性;
纤维薄膜生产行业:表面性能优化,可用于生产高性能的功能性薄膜。
随着水性漆替代趋势的不断深化,汽车内饰件掉漆问题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瓶颈。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氟化表面处理设备以其在附着力强化、性能优化、异形处理等方面的突出优势,不仅为汽车行业解决了实际难题,更为多个行业的表面处理技术升级提供了新的方向。对于追求环保转型与产品质量双重提升的企业而言,选择真空氟化表面处理设备,无疑是把握趋势、突破困境的明智之举。
——本文由真空镀膜设备厂家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发布。